站內搜尋:

主頁     |     最新消息     |     公司簡介     |     佳保通訊     |     下載佳保通訊PDF版     |     追討賠償     |     交通意外Q&A     |     聯絡我們     |     相關連結

「佳保醒一醒」
交通意外後,
讓您的煩惱不安得以減緩,
讓您的交通常識有所提昇,
讓您的意外損失獲得補償。

佳保通訊 > 佳保透視
佳保透視 (第四十五期)
9/2014:A) “訴訟融資”,香港擔憂什麼?(三):會令保險賠償及保費增加 B1) 淺談在香港應用「中西醫結合」之治療之空間/機會(作者: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學生,王淑君) B2) 淺談在香港應用「中西醫結合」之治療之空間/機會(作者: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學生,孔慶瑜)


(A) “訴訟融資”,香港擔憂什麼(三):

 

擔憂(3)        會令保險賠償及保費增加

反對"訴訟融資"(3):容許“訴訟融資”,

會令保險賠償增加,導致保險

公司經營虧損進而提升保費,

加重保戶的負擔。

 

贊成“訴訟融資”(3)︰ 

關鍵的考慮,是有關保險索償是否正當合理。如索償不正當不合理,就算保險公司經營上有溢利,社會各界也應大力打擊,以協力維持市場秩序和公義。但打擊少數不正當不合理的索償,已有其他足夠可用之法律手段去制裁(例如:欺騙罪、虛假文書罪…)。每個行業均有害群之馬,以反對“訴訟融資”去打擊整個行業,打擊面過大(引用法官判詞中的用語:“too blunt an instrument”),會損害其他更大的公眾利益,例如尋求司法公義。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擔心有小部份會計師或律師,因私利與客戶串謀做出不正當行為,便去立法禁止整個會計行業或律師行業的生存一樣。從政策層面去考慮,是否應向加強規管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其他辦法的方向去努力?

 

b)      如果索償是正當合理,而容許“訴訟融資”最終令保險公司的賠償增加,其實會否是:有了“訴訟融資”後,一般市民的“維權意識”得以提昇並能夠得到落實,保險公司以前的“賠付率”(“Claim Ratio”)偏低才是不合理?

 

 

 

 

c)      保險公司不會做賠本生意。當發現“賠付率”提高後,保險公司自會提升保費,將支出轉嫁往保戶(過往多年醫療保費不斷上升就是最明顯例子),不會因“賠付率”提升而不加保費。理論上及客觀地看,保險公司對“訴訟融資”,如果不是正面的,是否最少也應是中性的立場,而非以過份負面的態度去考慮此一有利公眾利益(特別是普羅大眾,包括自己及親友)的政策?

 

d)      保險的最基本意義在於,由眾多保戶付出少量保費,以分擔特定風險出現時的損失。保戶自己也可能是索償者,付出合適的保費,也是希望自己或受害人一旦索償時能得到足夠的賠償。只要索償是正當合理,保戶也不會希望因醫療保費不足,而導致在賠償時不足夠支付自己的醫療開支吧?除非保戶肯定自己不會成為其中一個索償者/受害人,否則就算不以正面的態度去考慮“訴訟融資”這一政策,也不應以負面的態度去看待這一有利普羅大眾(包括自己及親友)的政策吧?

 

e)      以保險賠償/保費可能會增加而去反對“訴訟融資”,會否是另一個似是而非而又狹隘的理由?

 

(B1) 淺談在香港應用「中西醫結合」之治療之空間/機會 (作者:2013年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一年級,王淑君)

中醫乃中國文化瑰寶,背後有著中華文化和中國的哲學作基礎,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西方醫學在近數百年間發展迅速,對不同的疾病有著深入的研究,在世界上亦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如果中醫和西醫能互補不足及融和合作,相信會對人類的健康造福不少。

在談及中西醫的結合之前﹐先概括地比較一下中西醫學的背景。中醫和西醫的科學理念分別來自於系統論和還原論。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基本特徵,它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整體不等於局部和局部的相加﹐各種要素要在完整的配合下才能發揮作用。而還原論則認為複雜的系統、現象、事務都可以通過分解以作理解和描述,主張把高級運動形式還原為低級運動。系統論和還原論分別來自中國認識事物的哲學和西方認識客觀世界的主流哲學,中醫學和西醫學也分別來自兩個完全不同哲學體系,所以它們對人體以及疾病有着完全不同的認識方法。

 

由於中國醫學和西方醫學分別源自於不同哲學體系,它們對認識事物的角度是大相逕庭,所以我認為「中西醫結合」應該是在治療上的結合,即是治療上的合作,而非根本上的融合。

 

中西醫各自有它們擅長的地方和盲點,例如西醫有先進的儀器、精湛的外科手術,在外傷、急症及昏迷等可以提供立即的治療,在這類病症都有較大的優勢。而中醫強調維持身體的陰陽平和,以治本為目標,希望扶助病人回復陰陽平和。顯然中西醫各有它們擅長的角色,所以互相合作便能互補不足。在不同的情況下,例如在處理急症或外傷時,西醫能運用先進的急救手段以及外科手術,先讓病情穩定過來,其後再配合中醫的調理和治療從而加快病者的康復。在治療昏迷或慢性病患者,中西醫也能配合治療,如西醫的儀器去幫助觀察、以靜脈滴注等維持生命,再配合中醫的用藥、針灸等治療,一方面西醫先進的儀器能夠長時間觀察病人對藥物的反應,在緊急的情況下施行急救,另一方面中醫能用藥去扶助正氣以平衡病人自身的陰陽,相信效果更能事半功倍。

 

除了在治療當中中西醫能配合外,在大學的課程中也能作一些相互補足。在香港三間大學的中醫課程中,中醫學生都必需要修讀一些西醫的學科,當中有些科目如解剖,可以幫助中醫學生更詳細地了解人體的結構,彌補以前古人在解剖上不夠全面的知識,從而令中醫在運用針炙等治療的方法時更有把握,可避免刺中或傷害其危險的部位,令病人有更安全更適合的治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西醫學如能在治療中有好的「結合」,相信一定能夠造福人類,反之,如結合不當,不但虛耗資源,還禍及病人,未來的發展也會受影響,所以中西醫如何能好好的「結合」是一件重大的及需要謹慎處理的課題!

 

(B2) 淺談在香港應用「中西醫結合」之治療之空間/機會 (作者:2012年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一年級,孔慶瑜)

 

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之前,首先,要弄清幾個概念:中醫、西醫和結合。學習中醫的一年來,聽過不少學者所提出的中醫概念。總結來說,我認為用以分辨中西醫比較合理的方法是從其根本去分析,我們不應該只以一些外在的特徵來區分。簡單來說,不能把只會用草藥、會針炙的醫生就直接當作中醫,因為西方也有人用草藥,物理治療師也會針炙。

 

事實上,分別中西的問題除了在醫學界引起討論,音樂界亦是。何謂中樂,何謂西樂呢?如果以小提琴拉奏《梁祝》,以二胡奏《卡農》,何者謂「中」,何者謂「西」呢?從此例中,可見中西樂可分開為曲目和樂器兩個層次。個人認為中西樂的分別在於「曲」的內涵,不同地方風格的曲目是建基於其地方文化的不同,樂器只是一件工具,用以表現其文化內涵。當然,不同地方的樂器也因其地域而有不同的外貌,因此也不能否定地方文化對樂器的影響。不過,大家斷不會說小提琴奏的《梁祝》是西樂吧!因為《梁祝》無論內容還是曲調也是地道的中國音樂!

 

同樣地,醫學也是!以最簡單的劃分,醫學可以分作兩個層面:醫學理論的層面及治療手法的層面。而往往地,理論會影響治療手法的發展。中西醫的分野點亦應取決於其醫學理論,而理論的形成又離不開文化的背景。事實上,中西醫基於其文化差異,因而對於生命、人體的看法、以至於對疾病的定義及治療亦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單以一些外在的治療手法來區分兩者。以草藥為例,中醫固然用草藥治病,但西醫也用。可是,西醫用的時候,多不是以中醫的理論(如陰陽五行)為基礎。因此,會用草藥的醫生不一定是中醫。中醫重視整體,強調人與天地的整體性;西方重視局部,強調細胞,甚至基因的健康。正如我們在課堂中學過,中醫對人的認識是形上,而西醫是形下的。兩者如此大相徑庭的理論,因此,中西醫結合在理論這個層次上是不可能的。正如一加一不等於一,中西醫結合在理論這個層次上是不可能的。

 

那麼,該如何談起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呢?站於中醫學生的立場,我認為中醫不能西化,不能過分以西方形而下的思想來強求中醫也要走西醫的路,否則便變成不中不西的學科。這樣做的話,中醫或會成為一個會用草藥、會把脈針炙的西醫。不過,任何學科也應該不斷進步,而醫學的進步,最終目標也是救人一命。中醫不能西化,但可以透過和西醫的合作,以達致醫學的進步。記得李致重教授曾提出「能中不西」、「先中後西」及「中西配合」的做法。其實,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只要能單以一方來治的,何必強要結合,當一方不能把病治愈,才以另一方輔助。這裡的重點是,配合的情況是應該以純中醫和純西醫的角度出發,去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法,才不失兩者之長,以達最高之效。 

 

結合不一定指二者合而為一,也可泛指事物之間密切的聯繫。李教授的想法正正是在香港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之一大發展方向。如今,香港部份公營醫院已設立中醫部門,中醫和西醫更應加強合作。面對不同類型的病人,兩者應該運用其學科的獨特性,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例如:面對不知明病毒的時候,西醫在未查明病毒前,未必能決定治療的方法。這時,以觀察病人整體症候為主的中醫就能發揮其長處,為病人提供治療。假若將來每一間公營醫院都有中醫部門,而中西醫亦能夠理性地溝通合作,相信是能使病人得到最大的益處。這亦是「中西醫結合」應用於香港之治療空間。





你是第 位訪客
交通意外索償   |   公証報告   |   免責聲名   |   網站地圖   |   版權所有 © 佳保公証行